021年的4月份,注定将成为楼市涨跌的“黄金分割点”,有2件事儿值得关注。
第一件事儿:住建部约谈多个城市。
4月中下旬,住J部约~谈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这5大城市,要求其提升基本站位,把房地产放在合理的发展区间上,不能用房地产来刺激经济,更不允许依靠炒房拉动经济。言外之意很明显,一方面GDP发展和重振很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到需要牺牲房地产、牺牲买房人的地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房地产这根弦都不能松动。
第二件事儿:5天时间,3大央媒“问责”楼市。
4月14日,经济日报撰文《炒房绝不会稳赚不赔,炒房客们是时候迷途知返了》,直接把炒·房客作为了炮轰的目标,直言近期多个城市严格查“炒房”行为,始终把握“房住不炒”的基本信心,今后的炒-房将不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未来的房地产调控举措,将更加精细化,逐一堵住房地产炒作的漏洞,不会给炒房者任何机会。
4月16日,新华社同样撰文《乱象层出不穷,莫让“名校”学区房坑楼市害教育》。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学区房近期出现的情况做出的评述,简而言之就是批评大家炒作学区房的行为。央媒说到,在不少城市里,把学校当作了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的砝码,用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来吸引买房人到来。不管什么样的楼盘和地段,只要贴上了“名校”这个标签,那么就成为了“热门楼盘”。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儿,在新开的“学区房”楼盘中,超过90%以上都是挂名“名校”而已,例如常见的是“某校第一分校、某校第38分校”,很可能只是把当地的一个农村小学换了一块牌子而已,只要“名校”一出,那么买房人就妥妥被“收割”智商税。
4月19日,经济参考报同样发文《遏制投机炒房应强化协防联控:堵住政策漏!洞,打击钻空子行为》,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出了炒房行为一直存在的个别漏-洞问题,例如虽然各大城市都在不断升级调控措施,限购、限贷、限价等不断加码,但实际上有心人会发现,炒房人依然难以阻挡,例如可以通过城市落户实现买房,可以通过社保代缴、结离婚等曲线购房。
所以,只有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通过平台跨部门大数据的措施联合审视买房与各项举措之间的关联性,才能有效堵住这些“漏~洞”。
严密的管控下,2021年房产“涨还是跌”?提前看。
不管是关键部门的“约·谈”还是央媒的“问·责”,其指向性都只有一条:要让房地产回归到应该有的发展轨道上去,不能让“炒·房”成为了房地产发展的主流。而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房地产“热”快速蔓延,让买房投资死灰复燃。
4月16日,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3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的价格变化情况,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都比2月份出现了明显的上行态势。在70个城市中,有64个城市房地产环比上月出现明显增长,只有6个城市的价格环比下行。
有必要着重说一点,这种房地产上升势头,是从2020年11月份开始,新房出现连续4个月上浮。各个月份的房地产出现上涨的城市数分别为36、42、53、56和62。一旦房地产热度重启,那么市场上的资金便会快速回流至楼市,虽然说在三条红线和限贷令下,楼市的资金源头被把控住,但资金总是非常“聪明”的,总能找到有效办法进入想去的行业,例如经营贷款违规挪到楼市;消费贷挪入楼市等现象在2021年1-4月份不断曝出。
所以,当此之时,调控雨点似的降临实属情理之中。2021年1-4月份,房地产调控累积达到150次,Q1季度的调控超过135次,1、2、3月份别是42次、45次和48次。
所以,总结为一句话:从4月份开始至2021年结束,房地产估计都将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了。
那么,2021年适合买房吗?清楚了!
首先,当前的楼市基本上没有纯正的刚需,西南财大调查数据显示,在买房目的中,有85%的人第一目的便是升值性,只有不到15%的买房人第一目的是为了居住。另一外央行在《中国家庭资产负债报告》中同样指出,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率达到96%,家庭买房,基本都是为了投资。
其次,对于买房人而言,今后最佳的选择“法宝”是:城市导向。要更加倾向于大城市、有产业的城市,尽量避开三四线和收缩型城市,这将是房地产是否增值的基本依据。当然了,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C房将成为越来越专业的事情,房产增幅也将大大减缓,买房能否升值,真的看个人运气,普通C房者,该歇歇了。
分享到: